Sitemap
军事要闻 | 社会要闻 | 网络电视台 | 军转干部之家 | 国防服务 | 武器装备 | 军事论坛 | 军事博客 | 国防研究 | 国防纵横 | 网事精粹 | 英模谱
当前位置: 主页 > 河南优秀复转军人风采 > 第一届河南优秀复转军人评选 > 先进事迹 >

“编外雷锋团”:高擎精神火炬五十载

时间:2011-05-11 16:34来源:河南国防教育网 作者:锦绣河山 点击:
1960年8月,邓州市560名热血男儿入伍来到沈阳军区原工程兵工兵第10团,正巧与雷锋分在一个团。1963年至1985年,560名雷锋生前的战友相继退伍、转业回到家乡。在离开雷锋的50年里,他们都把自己是雷锋的战友当作崇高的荣誉,始终高擎雷锋精神的阿火炬,身体力

 


 

 “编外雷锋团”图片集

      

    【简介:1960年8月,邓州市560名热血男儿入伍来到沈阳军区原工程兵工兵第10团,正巧与雷锋分在一个团。1963年至1985年,560名雷锋生前的战友相继退伍、转业回到家乡。在离开雷锋的50年里,他们都把自己是“雷锋的战友”当作崇高的荣誉,始终高擎雷锋精神的阿火炬,身体力行地传播、践行雷锋精神,用毕生的努力交出了一份爱党爱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合格答卷,1997年4月,邓州市委、市政府、市人武部研究决定,正式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群众性组织——“编外雷锋团”。】
 

 

 

    在河南省邓州市,有一个由560名老战士组成的特殊群体。他们拥有一个光荣的身份——雷锋生前战友,他们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编外雷锋团”。
     1960年8月,邓州市560名热血男儿入伍来到沈阳军区原工程兵工兵第10团,正巧与雷锋分在一个团,有的还与雷锋同在一个连、一个班、一个宿舍。共同的战斗生活经历,使他们亲身感受了伟大的雷锋精神,经受了雷锋精神的洗礼。在雷锋精神激励下,他们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奋发向上,有的担任了雷锋团的团长、政治处主任,有的担任了营长、教导员,有的担任了连排干部。据统计,有313人入了党,267人当了班长,63人提了干,这些同志都成了部队的骨干力量。
     1963年至1985年,这560名雷锋生前的战友相继退伍、转业回到家乡。在离开雷锋的50年里,他们都把自己是“雷锋的战友”当作崇高的荣誉,始终高擎雷锋精神的火炬,身体力行地传播、践行雷锋精神,用毕生的努力交出了一份爱党爱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合格答卷,有力推动了邓州市三大文明建设。他们的事迹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和社会赞扬,1997年4月,邓州市委、市政府、市人武部研究决定,正式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群众性组织——“编外雷锋团”,团长由原雷锋团第九任团长宋清梅担任,政委由原雷锋团第十一任政治处主任姚德奇担任,下设3个营、18个连。
     人们都说,他们是中原大地精神文明的一面旗帜,是中原大地的“道德名片”。崇高荣誉的背后,是一段跨越世纪的精神守望,是无数永不褪色、感人至深的故事……
 
     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遭遇何种坎坷,他们始终把“雷锋精神”当作自己的崇高追求,始终信念不改,自觉为党为忧,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这是雷锋出席军区首届团代会时,在一同与会的宋清梅的笔记本上写下的赠言。就是这段赠言,激励着宋清梅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赤诚奉献。
     1985年,宋清梅从雷锋团第9任团长任上转业,被连降三级,安排在邓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任副主任。十多年间,主任换了7任,年龄、资历都不如他,有的比他小了近20岁。有人说他亏,劝他到上面“活动活动”:“就凭雷锋团长这块招牌,你到上面找找人,肯定安排好得多!”他却淡然地说:“咱是雷锋战友,得像雷锋那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党把咱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退休后,他又不计报酬地在岗服务了一年。现在,尽管没有一分钱的报酬,年已七旬的宋清梅每天仍然按时到市人武部来上班,接听全国各地打来的电话,安排外出作报告等事宜,10多年来风雨无阻。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他们中有110多人下岗,有的甚至是为集体利益主动下岗。在人生最困难的时期,他们顾大局、识大体,自觉为党为国分忧,没有一人上访。他们不等不靠,主动寻找新的就业机会,有的多方筹资办起了企业,有的摆起地摊,有的收起废品,还有的到乡下承包起了农田。曾在市化肥厂任党委副书记的严文雷,一家8口人因企业改制全部下岗。有人劝他找市领导“讨个说法”,但他说:“我是雷锋的战友,任何情况下都要听党话、跟党走。”他带领子女学技术,做生意,很快过上了好日子。
     在一个养蜂场小屋的墙上,贴着一幅珍贵的素描画。一个战士专心给战友补衣物,画的下方用毛笔字写着“一九六零年腊月三十雷锋为丁士豪缝补棉裤”。这个养蜂场就是雷锋生前战友丁士豪办的。1997年,他所在的邓州酒厂陷入经营困境,生活迫使他做出新的选择。他不顾家人反对,承包了近10亩荒地,种红薯,养鹅鸭,种花桃,养蜜蜂。每每回忆当年与雷锋朝夕相处的感人情景,丁士豪更加坚定了向雷锋学习的信念。他在墙上写了这样一副对联:“处事向雷锋看齐力量无穷,立身为国家分忧自强不息”,横批“艰苦奋斗”。
 近几年,他们组织一些转业干部创业典型在周围13个县市区做巡回报告40多场次,较好地稳定了企业军转干部的思想。2004年开始,在邓州市委、市政府和人武部的支持下,他们在全市开展转业退伍军人“建功创业”活动,对解决复转军人实际问题、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越来越多的复转军人转变了就业观念,毅然加入到自主创业的行列。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身处何种工作岗位,他们始终以雷锋为榜样做人做事,用自己的模范行动践行着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
 
     “他们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看得见,数不清。”这是赞美“编外雷锋团”老战士们的邓州民谚。数不清的是天上的星星,看得见的是560名老战士无私奉献社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身影。
     胡殿明,当兵时常为雷锋维修汽车,上世纪80年代初辞去公职闯商海,办起当地第一家私营建材机械修配厂。他艰苦创业,精心管理,合法经营,如今已拥有固定资产4000余万元,累计纳税近300万元。为回报社会,他向社会福利事业捐款60余万元,吸纳200多名下岗工人就业,还手把手地向90多人传授刨、铣、车、钳、焊技艺,使他们成了高级技工,有的还自己办起了工厂。
     “我是雷锋战友,我先上。”这是张三明走到哪里说到哪里的一句话。张三明曾与雷锋战斗、生活在一个连队,转业后在多个岗位上工作过,无论干什么他都身先士卒:抓修路,他三九天第一个跳入冰河里淘沙石;抓畜牧,他披星戴月奔波在乡村;抓园林绿化,他每天工作近20个小时,连续奋战195天,累得口鼻出血。
     农机站技师陈万有,退休后开了家修理部,走街串巷为农民义务维修农用汽车和农机具;在部队当卫生员时曾亲手为雷锋整理遗容的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陈远友,坚持为患者送医送药30年,义诊3万多人次。
     “自觉像雷锋那样做人,不给雷锋战友抹黑”,这是邓州市“编外雷锋团”的团训,也是每个“编外雷锋团”成员的人生座右铭。他们中有的已经永远离开人世,却用自己的毕生践行了服务人民的诺言。
     城郊乡烟站站长高林富,始终不忘自己是雷锋的战友,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作为传播雷锋精神的窗口,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教技术、帮育苗、搞管理,多次累倒在地里。临终前,他问战友们:“我像不像雷锋?”大家都说:“你是当之无愧的‘活雷锋’!”听了这话,他欣慰地闭上了双眼。
     高国建是雷锋生前的同班战友,复员后主动放弃到城里工作的机会,来到全市最贫穷的杨庄村当上支书。架桥修路没资金,他就带领青壮劳力外出承揽建筑工程;打井钱不够,他就瞒着家人把为重病母亲办后事的钱拿出来。为了省钱,他出差办事都是自带干粮,冷水泡馍就是一顿饭。2002年3月,扣在杨庄村群众头上多年的贫穷帽子摘掉了,可杨庄村群众的好支书高国建却突发脑溢血倒在植树造林工地上,再也没有醒来。出殡那天,十里八乡群众自发赶来送行。
     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说:“这560名老兵把雷锋战友这个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雷锋精神的伟大,用自己的党性人格捍卫了雷锋战友的荣誉,不愧是一群活着的雷锋。” 
     据有关部门统计,50年来,560名“雷锋战友”中先后有400余人被各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精神文明建设标兵”,近百人立功受奖,无一人有违法乱纪行为。 
 
     无论社会价值观如何多元化,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们始终不渝甘当“雷锋精神”的播火者,让道德的光芒照亮整个社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思潮和文化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价值选择日趋多元的时代背景下,“编外雷锋团”的560名老兵毅然坚守着自己的精神高地,把当“雷锋传人”当成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追求,50年如一日,忠诚践行。
     “编外雷锋团”560名老战士当中,有318名担任基层民兵营连、大中小学校的辅导员和国防教育宣传员,他们经常牺牲休息时间,走上街头,走进厂矿学校,或依托“编外雷锋团展览馆”,义务宣传雷锋事迹、讲解党的富民政策、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他们成立了新风文艺队和夕阳红腰鼓队,利用重大活动和节假日义务演出,为传播雷锋精神、净化社会风气作出贡献。
     如今,72岁的宋清梅已是16所中小学校的政治辅导员,被第四师范学校聘为“德育基地顾问”,被邓州市委、市政府授予“青少年校外政治教师”荣誉称号。71岁的姚德奇被邓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聘为政治导师、理想信念教育团团长。
     近几年,“编外雷锋团”组成报告团,应邀前往北京、重庆、河北、山东、新疆等地作巡回报告近千场,足迹遍及50个县市,听众达200万人次。560名老兵不仅让雷锋精神的“星星之火”照亮整个社会,更让雷锋精神始终闪烁着时代的光芒。
     560名老兵就是560名“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整个邓州市把雷锋奉为精神象征,“学雷锋、做好事”已成为这座城市人们普遍的生活状态和共有的行为习惯,涌现出一大批雷锋式的道德模范。在深圳打工的邓州青年孙天帅面对韩国老板的淫威,不屈不挠,据理力争,被誉为“不跪的中国人”。城郊乡小学校长李道理身患绝症,但勤垦敬业,被评为“全国十佳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北京邓州藉打工青年孙天丛救人不留姓名,不要报酬,事迹感动全国。在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伟大斗争中,邓州籍战士武文斌全力救灾,英勇献身,被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英雄战士”荣誉称号。
     1997年以来,在“编外雷锋团”的影响和带动下,邓州市涌现学雷锋先进集体336个、先进个人3万余人、学雷锋小分队2300多个、文明单位847个、文明户40.7万个、文明职工5.1万余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428人。
     2003年,邓州“编外雷锋团”被中央宣传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授予“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军区政治部、河南省民政厅联合做出向“编外雷锋团”学习活动的决定。2004年派代表赴北京参加全国离退休老干部双先会议,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并被中央组织部授予“离退休老干部先进党支部”。2005年,被中国雷锋精神研究会命名为“中国雷锋集体”。2006年,邓州市被中国雷锋精神研究会、中国雷锋城委员会命名为“中国第一雷锋城”。
     如今, “编外雷锋团”已发展为10个营2600余人。“编外雷锋团”的老战士们也更加忙碌了:到学校宣讲雷锋故事,组织学习李文祥、杨善洲先进事迹,吸收见义勇为的先进青年为“编外雷锋团”成员,组织文艺队进行迎接建党90周年红歌会节目排练,谋划“编外雷锋团”未来发展蓝图……
     已是人生暮年的老战士们,胸中依然跳动着火热的心,手中依然高擎雷锋精神的火炬,为了心中崇高的事业,信念坚定,执着前行…… 

(责任编辑:锦绣河山)
顶一下
(10)
71.4%
踩一下
(4)
28.6%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主办:河南省国防教育办公室 Copyright @ 1999-2008 hngfj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刊登的新闻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河南国防教育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版权所有:河南省军区电视网络宣传中心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豫ICP备10005097号
联系电话:0371-81670994 新闻热线:4006-1927-81